【中心内容】
◆当前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在诸多情况下处于困惑之中,其路在何方?
◆“潜规则”的羁绊,让新闻媒体常常在岔道上迷惘。
◆冲破羁绊,路自自然然摆在脚下。
●特别策划
一、困惑的新闻报道典型案例剖析
(一)典型案例:“高房价”报道中的困惑
早在2004年,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一线城市个别地段房价每平方米突破万元时,平民百姓为之咋舌惊愕,新闻媒体也纷纷参与报道,时过几年之后的当今,这类报道仍是连篇累牍。出现在新闻媒体上有两种非正常现象:一是对于同一问题就有差异很大乃至相反的事实提供,有时还有同一新闻媒体上彼此不相容的两种以上事实,使房产信息真真假假、真假难辨。二是开发商以及与“高房价”密切相关的部门,不是据实而说,而是避实就虚;不是据理而论,而是信口乱说,如此等等,使本来就很不透明的“高房价”问题更加迷雾重重。新闻媒体处于十分无奈的困惑之中,其报道也就成了新闻报道史上少见的大谜团。
谜团之一:房地产商是赢还是亏?
――新华网2009年6月10日:万通地产董事局主席冯仑说,房地产开发商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不到5%;北京华远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说,过去几年平均的行业利润率大概只有8%。
――《经济参考报》2009年9月16日有关报道:江西省公布的信息,约有两成的楼盘“亏本销售”。《华商报》2009年6月10日有关报道:湖南有数据表明,该省房地产平均每个企业负债3701万元;北京也有数据显示,该市房地产商的亏损率达52.8%。
――央视10频道“见证”栏目2008年12月26日:深圳2005年底房价平均为每平米5000-6000元,2007年为17000元。一年半左右涨了11000到12000元,翻了3倍。
――新华网2009年6月10日:近期国家统计局对4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开发费用专项调查:2005年福州市统计的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率平均为50%,最高的为90%。 从沪深两市40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年报来看,在经济不景气的2008年,房地产公司平均净利润率仍然高达20%,最高达61.64%。
剖析:房地产微利显然是开发商自说自话,问题在于有的地方相关部门的“统计”,竟有房地产商的亏损面高达一半以上甚至负债累累,而且严重到牵涉“平均每个企业”的程度。这些,都有硬硬的数据摆在面前,你能不认可?而央视的权威地位、新华网所引用的权威单位的调查以及同样是硬硬的数字,则提供了另一区别很大的事实。新闻报道这样的事实提供,带有极大的模糊性。换一个角度讲,大家平日看到的只是房价在飞涨,对于商家大赚一笔也是从房价飞涨中进行的逻辑推测,并发出了“房地产业中为何盛产亿元富翁”的疑问,但疑问毕竟是疑问而远非证据。至于商家是赚是亏,缺乏第三方真正深入实际的科学调查,包括新闻媒体人在内的广大群众,也只能是一头雾水。新闻媒体人自己都弄不明白,其报道怎能讲出真相?
谜团之二:房价是高还是低?
――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少数房地产商和“富人经济学家”的观点:我国房价不高;有的还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,意在说明我们的房价不仅不高而且偏低。
――中国社科院《经济蓝皮书》:中国85%家庭买不起房。
――新闻媒体上提供了不少受众的亲身感受:“房价高得无法接受”,“就我这千把元的收入,要有百来平方米的房子,需三代人的努力”。
剖析:其他各类事实也纷纷出现在新闻媒体上这且不论,仅上述权威部门提供的事实,就相去甚远。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,对于掌握一定信息者来说,只要算一算人民的承受力,算一算美国人的收入与房价之比,就不难看出这番话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,其性质与掩耳盗铃无甚区别。但对诸多不了解相关情况者来说,其思维无疑会被某些权威部门,用大量的数据,严格的推算搅得晕头转向。大量自称为“蚁族”的,也还处于“蜗居状态”,他们的感同身受,会使其对《经济蓝皮书》提供的信息较为认同。至于其他受众,包括需要资助在城中上班子女买房的广大农民,面对新闻媒体提供的以上差别很大的事实,无法判断房价是高还是低。他们可能只知城里的房价就该如此,只是自己买不起而已。
谜团之三:房价上涨的推手是商家、还是别的?
――人民网2009年12月27日有关报道:一些房地产商透露,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高房价中,50%属于买地成本。《扬子晚报》2009年9月9日报道:经过150轮举牌,南京产生了拍出16亿天价的“地王”。《经济参考报》2009年3月30日报道:山东某地政府下发文件,给干部提出推销商品房的任务,完不成的要受罚。其他新闻媒体也有“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,地价推着房价涨”与地方政府采取其他措施助推房价上涨的消息。
――央视的名牌栏目“经济半小时”消息,有一位开发商自揭内幕时说“中国有一批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从来不盖房子的,就是倒土地。”并说,这样的开发商大概占到三分之一左右。
――人民网 2009年12月14日:某地银行对地产业授信4000亿元成了高房价幕后推手。
其他还有官员“低价购安置房后提价转卖获利”、“根本原因在于垄断”以及“丈母娘、父母帮儿女买房”的推助作用等等报道。
剖析:上述各条五花八门的事实提供与各自观点的交锋,很让受众眼花缭乱,究竟谁是房价不断上涨的推手?搞不清;抑或都起作用,但谁是主力?也搞不明白。至于责任人是谁?对此,地方政府、商家与银行三家互推责任、互不相让的一番争吵也出现在新闻媒体上。受众在公说公有理、婆说婆有理中,很难分清何为一、何为二来。
谜团之四:房价在2009年逆势疯涨,到底是有意炒作还是刚性需求?
――多家新闻媒体报道,房地产商与一些地方政府不止一次讲:高房价源于刚性需求。
――《南方日报》2009年12月24日一文的小标题就是《房价大幅上扬原是炒作》,其文以东莞市为例提供了诸多数字,证明飞涨的重要原因为炒作,并描绘了“地产商人为制造一些涨价假相”:组织人连夜排队购房、交诚意金等,有意制造“供不应求”场面,造成恐慌情绪,产生购房从众心理。更应引起注意的现象是,近几年出现不少规模性炒房行为。其中,温州炒房团奔赴各地炒房,成为公认的“高房价”推助力量。温州本市2009年夏季短期内被炒得由每平方米1.5万元飙升到2万元,高者达到4.5万元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“中国之声”“新闻纵横”报道,温州隶属的瑞安市2009年1-9月市区房价上涨90%就是炒作的结果。
剖析:2009年房价疯涨引发了购房者的恐慌心理,一些商家正是利用购房者这种心理进行炒作,从而加重了购房者的恐慌心理并诱使了他们仓促购买行为。房地产商炒作的重要方面还在于:开发商之间达成默契,即使在销量下降时拒不降价以待时而动;不盖房而专门炒卖地皮;炒房团的介入,以及与商家彼此合流、两相呼应等等。这些做法,将炒作行为推向峰巅。有的网民说道,高房价引发了“一家窃喜万家愁的局面”,并指出炒作的结果,一是将“一家窃喜万家愁的局面”推向新的层次;二是将未来房价的走势又弄得难以预料。新闻媒体提供给受众的就是“刚性需求”与“商家炒作”两种出入很大的事实。